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笔者曾上传了思维方式的“生态”,此文属同一系列。

当下,创新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想起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法国人类学家,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

列维·斯特劳斯的大作之一是《野性的思维》。书中,斯特劳斯认为,未开化人的具体性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不是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在时间上,处于先后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

他断言,人类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

正如植物有“野生”和“园植”两大类一样,思维方式也可分为“野性的”(或“野生的”)和“文明的”两大类。“野性的思维”既不被看成是野蛮人的思维,也不被看成是原始人或远古人的思维,而是被看成是未驯化状态的思维,以有别于为了生产一种效益而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野性思维作为思维中与理性相对应的一侧一直存在直至永恒。

目前,通常把人的思维方式区分为三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野性思维大致对应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前者主要见于文学艺术,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科学研究中也有不少涉及,如类比和模型方法;直觉思维在各行各业中都会遇到。

近代以降,随着逻辑思维越发强势,野性思维退避三舍,思维的“教化”和“驯化”在科学领域尤甚。记得有一篇博文中说及,科学知识的指数增长伴随着无知(对于在抽象过程中丧失了的理解力的无知)的指数增长,在某种意义上说的就是这一点。

思维要紧绷,思维要“松弛”,这是笔者数十年学术生涯的体会;前者对应于逻辑思维,后者即对应于野性思维。没有“紧绷”,会流于荒诞;没有“松弛”,会走向僵化。

在中国,思维的“教化”或被“驯服”还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服从权势,包括上级、权威、权力,以及资本,其二是守旧,尽量与常理、常态保持一致而落于巢穴之中。这是中国之所以难出“大师”在思维方式上的原因之一。

创新,呼唤野性思维。

话题:



0

推荐

吕乃基

吕乃基

171篇文章 287天前更新

关注全球化、社会转型、科技与文化、知识论、科技及其前沿、产业化、认知科学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