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幸福 家庭 托尔斯泰 普适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名言耳熟能详。其实,对于家庭如此,对于公司或更大的社会组织亦然。

可以从普适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及其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首先,普适性知识涉及在量子阶梯上作为基础的物质及其运动方式,涉及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较低的层次,以及涉及人的本性中最基本的内容。由于所涉及的是所有对象共同的最基础的层面,因而也就涉及最广泛的对象,普适性知识也就被称为“宏大叙事”、“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学科间才能互相渗透,个人间和群体间才能互相“商谈”,民族和国家间才能互相交往。实际上,这就是罗尔斯的重叠共识或“公共理性”。

同时,普适性知识又只是一个公约数,在此公约数之上,不同的个人、民族和国家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个性或地方性。

其次,普适性知识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屏蔽掉个人因素而达到人际的一致,舍弃掉对象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而获得对象的共性,排除掉种种偶然现象而得以屡试不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普适性知识是全人类的认识成果,而不是来自某个特定的社会。同时,普适性知识又只是“抽象的规定”,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个人、民族、国家可以经由不同的道路达到这一台阶,然后再必须沿各自的道路继续发展(即所谓SSK,知识的社会建构)。普适性知识只有嵌入具体的场景和语境中,也就是与家庭、公司、群体相结合,方能发挥其价值。普适性知识如同负面清单,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

最后,普适性知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知识,与个别的、 历史的价值无涉;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知识,与特定的个人或集团的价值无涉;是属于全人类的知识,与个人的价值无涉。技术理性则是所有实践活动的最基本方面。个人、集团和整个人类的价值取舍建立于普适性知识的基础之上。在此意义上,普适性知识实际上拥有最大的价值。

考察家庭、公司或更大社会组织的历史与现状,可以借用托翁的一句名言:幸福的……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在知识论视角,这个相似的部分,应该说就是“幸福……”的共性部分——普适性知识。而不幸,不是源于地方性知识拒斥普适性知识,就是普适性知识未能地方化。

话题:



0

推荐

吕乃基

吕乃基

171篇文章 287天前更新

关注全球化、社会转型、科技与文化、知识论、科技及其前沿、产业化、认知科学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