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降,一种不同于古代四大文明的新的知识体系兴起,这种知识体系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能穿透地域和历史的浓雾。对于各民族、对于各大文明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这就是普适性知识。
普适性知识是知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基础的组成部分。本文先分析由物理学到生物学、由科学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普适性知识,然后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讨论普适性知识的特征。深入研究普适性知识,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知识论,揭示所谓“知识就是权力”的含义,以及有助于澄清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原文标题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刊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104-107人大复印资料B2,2006,4。30-34。此处有较大改动。
一、普适性知识及其层次
1.
在关于自然的知识中,基本物理运动即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基本物理运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无关,是意识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和宇观物理运动的基础,为这些运动所共有;于是以基本物理运动为对象的经典物理学——因其脱域而成为各门科学的共同基础,渗透到科学的各个分支,被称为“大物理学主义”。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研究这些基本物理运动在特定的物质结构和环境中的复杂组合、特殊类型和表现方式。
接下来是化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各种生物的形态、细胞和基因各异,但基本的小分子如水分子等是一样的,构成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原子也是一样的。于是化学对于生物学来说就是普适性知识。同理,生物学对于人类学、社会学来说也是如此。
在整个人类知识中,对自然的了解和控制是人类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以其为对象的科学和技术成为人类知识的基础。“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方法和活动,其核心是排除主体的干扰客观地认识对象,排除环境和偶然因素的影响,由理性和实验的反复比较以揭示普遍性和必然性。科学的知识、方法和精神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渗透被称为“唯科学主义”。逻辑学,作为研究所有的个人和民族思维的共同规律,以及所有的学科概念体系及其推演过程的共同规则的科学,当仁不让地渗透到所有的个人和民族,渗透到所有的学科之中,只是尚未有人提出“惟逻辑主义”。而从一切领域提炼出来,又用于一切领域的数学则被称为“科学的皇冠”。
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虽然现在每每谈起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但科学对于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和基础性不容置疑。科学对于各种技术敞开自己的一切,并不因技术而异,向技术提供普适性知识,技术对这些知识进行选择。
与科学一样,技术作为一项人类普遍的实践活动也包含有普适性知识,即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计算。这些知识作为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颠覆了传统的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基本准则。
在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统一规格、标准化、大批量和可替代,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叫做“内部无差别的一”,从根本上说是普适性知识的物化。大批量足以适应各民族的需要,标准化为各民族提供普遍的、统一的基础,可替代则不仅在于替代自然界,而且在于抹去因国家、民族和个人而异的差别,“环球同此凉热”。于是直接地以各异的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就转型为以标准化的机械,以及以其背后的普适性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文化。
技术产品的基本形式是“科技黑箱”。科技黑箱首先免除使用者艰深和漫长的学习;其次把相关的知识集成起来,因而使用者不必再去寻找和组合这些知识;第三,使用这些知识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和工艺流程,也都在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集成于其中。在此意义上,科技黑箱就是物化的普适性知识。
这样,科技黑箱就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黑箱中原有的知识,因其艰难性、专门性、综合性,以及需要各种仪器设备而所构成的嵌入性(是“脱域”的反义词),使之具有普适性知识的特征,可以与设计和制造者相分离,而且因其“黑”而对所有使用者一视同仁,因而比传统技术更具穿透力而较易得到传播。
前述知识的层次也体现在技术的产品中。就与消费者的关系而言,技术产品首先考虑的是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动作和反应方式,满足对于所有人来说作为基础的生理需求,然后再满足需求层次上较高的部分。在现在的计算机软件中,既有直接面向用户的主观层面,也有位于底层对于所有用户统一的客观层面,后者已与硬件相差无几。在软件的7层中,由下而上是由客观到主观;由对于所有人是同质的普适性知识,到面向特定用户、适应特定环境和满足特定需要,嵌入的知识。低层服务于高层,是高层的基础,高层使低层的价值得以显现。
反对普适性知识的人没有想到,他赖以工作和生活的通讯和交通工具,硬件和软件,无不建立于普适性知识的基础之上。
2.
以上分析了科学技术中不同层次的普适性知识,由经典物理学、科学、数学,一直到技术产品和技术理性,逐步进入人和社会领域。在人和社会领域,依然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普适性知识。
经济学的全部出发点就是“经济人的理性”这一逻辑预设,或称“经济人预设”。“经济人预设”假定人是合理自利的,他们不会抢劫,也不愿被抢,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和能力。这不是经验判断,并不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而是脱域的逻辑判断。
因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建立在圣人永善的高调假设上。这一假设必须是逻辑上一贯的和普遍的:它不能对一些人作经济人假设,而对另一些人作“道德人假设”,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句话中,显然“道德人”只能是“圣贤”,而“经济人预设”脱域。所以“‘理性经济人’假设比其他任何学科工具更能穿透种族、等级、文化、制度等障碍,真正彻底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正如弗里德曼说的,以理性经济人观之,在追求私利方面,上帝与魔鬼没有区别!
“经济人预设” 如此,经济学也同样。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经济学也就渗透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并且成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这就是福山等人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学只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只是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而不是要取代这些学科。虽然因此而招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不满,然而经济学因其非嵌入而必然要渗透到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之中。管理领域的ERP——将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及企业运作的事实和规律的流程以IT固定下来,对于相关的所有的人和事一视同仁。一句话——脱域。
由WTO的三大基本原则可以进一步说明普适性知识。
非歧视原则为国与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和成员国内部实行国民待遇,要求扫除由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大小、制度、意识形态和地理位置等带来的歧视和壁垒,这显然就是由“脱域”而形成普适性知识。
在市场开放原则中,透明度在于提高市场的可预见性,排除如“内部文件”这样地方性知识的影响,而“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的实质就是简化和量化,将各种地方性知识归结为单一的普适性知识。
最后,市场开放原则也是技术理性的集中体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可控制。简化、量化,以及透明、可预见,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这也正是技术理性的要求。WTO的第三项原则是公平竞争原则,不允许以不公正的贸易手段特别是倾销和补贴进行竞争。反倾销规则的设计体现了严格的市场经济精神。WTO通过各种制度来消除形形色色的价格扭曲,也就是要扫除种种干扰,让普适性知识——经济规律在全世界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中体现了基本人权,启蒙运动进一步明确地阐明了人权的内涵。自由、平等和民主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以及伏尔泰的“五尺来高的人”都要遵守机械规律,实际上并不是在于要从科学上论证人的机械属性,而是要强调所有的人都向往同时又必须遵守的普适性知识。正因为此,启蒙运动的理念才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传遍全世界,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WTO所代表的普适性知识受到地方性知识的强大挑战,WTO条款也为各国的特殊情况保留各种例外。CPTPP则无例外,以及覆盖贸易的全部范围,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及投资,从传统、单一、狭义的贸易协定拓展成为现代、广义、综合的贸易协定。CPTPP代表了更开放的贸易投资规则。除列入负面表列清单之项目外,缔约方之市场完全开放外人投资,这对于过去服务业投资多以正面表列开放方式是一大突破,大大增加会员国进入彼此服务业市场的机会。由此可见,CPTPP将WTO所倡导的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和科学精神扩展并推进到服务贸易领域。
“投资者—政府争端解决机制”(ISDS)是普适性知识遏制地方性知识的重要一环。在WTO模式下,外国投资方必须遵守所在国国家法律法规。虽然投资方不服还可以上诉到世贸组织。但投资方必须通过其所属国才能上诉到世贸组织,因为只有主权国家才有权提出诉讼,拥有解决贸易争端机制的最终控制权,包括选择仲裁机构的权利。在CPTPP模式下,跨国公司作为投资者与主权国家同样有权向一国政府提出诉讼,因而削弱了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博弈的权重。
ISDS坚持要求不可给国企任何优惠,给予所有经济主体平权的地位;由此便进一步推进了WTO的非歧视原则。
3.
艺术领域的情况也是如此。远古时期,如果说有音乐的话,只是万籁之声以及人类的歌唱性口语。这种音乐节奏不稳定,更谈不上结构;没有固定音高,也没有音阶,除了某些骨干音外,其余音都是偶然的、摇摆不定和含糊不清的。然后有1/3音或1/4音,这都是现代人的测定,实际上不如说是模糊。一直到J.S巴赫的平均律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或许是巴赫对音乐的最大贡献,再加上交响曲、协奏曲等相对固定的曲式,形成音乐中的普适性知识,从而为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也为全世界人民欣赏音乐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所谓音乐是世界语言,就在于音符、节奏的脱域。
美术史大致也沿着这一过程,由远古的混沌到近现代清晰的线条、界限分明的轮廓和色彩、几何学的透视原理,以及严格确定的构图。画家应“首先精通几何学”,而芭蕾舞则被定义为“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
包括文学、艺术等在内的精英文化则是精英们以生活为原料,经过自己的咀嚼而去除原料的语境和个性,脱域,提炼出人类最深邃同时也是最普遍的本性(类似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本原和始基),然后将此贡献出来,作为大众的精神食粮和效仿的典范。如贝多芬的英雄、歌德的维特和浮士德,以及司汤达的于连等。这些人物和情节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她)们或故事在这一时代的典型性或非嵌入性。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李政道在如是评价科协的同时又这样理解艺术:“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总之,诸如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正义、科学理性和无限目的论的现代进步主义文明价值观念等,都具有开放、普遍化和无限扩展的特征;而这样的一些特征,反过来也正说明这些知识的脱域,惟有脱域,方可普适。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