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735944909777481&wfr=spider&for=pc
这是史学家朱维铮教授回答海外汉学家卜正民之疑惑的一番话,被广泛引用,同时也被多重解读。笔者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所在的“房间”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我”对“屋里的一切”了如指掌。“房间”是我的家,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一刻也不能分离”。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一斑窥豹。
其二,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仅要知晓屋里的一切,而且要知道房间“所处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认识我自己。由于“我”身处房间里面而无法得知,“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免坐井观天。即使登高望远,仍受原有视野的牵连而未必看得清楚。要知道房间“所处的位置”,就要持一种他者的目光,需要“你”来“告诉我”。
其三,“你”是谁?有两种情况。一是周边邻里或住在地球那一面的房间里的人,他们也相应于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知识,于是就有不同视角之间的交往和碰撞。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国家亦然。还有第二种情况。虽然各个“地方”各有其视角,但却往往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只会给出相对位置而让“我”对“所处的位置”更加迷惑。于是,“我”和其他人的房间所处的位置,最终只能由超越所有你我的坐标系给出。
其四,显然,“所处的位置”含地理空间,但远不止于此,更是一系列社会运行和演化的指标。这些指标,就是普适性知识;而那些房间,就是地方性知识。普适性知识只是一种抽象,例如牛顿定律,客观世界并不存在与之严格对应的“房间”,然而却起到坐标系的作用,为各个“地方”的房间定位。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在于,虽然只是“地方”,却是你我他栖身之处,虽然未必“诗意”,却是芸芸众生安身立命之处,生活因此而有意义。“有意义”,这是许三多的名言。于是,话又绕了回来:意义,不能违背普适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最终需接受普适性知识的审视。普适性知识是这样的知识,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普适性知识是地方性知识的“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之上,生长出具有独特意义的林林总总的地方性知识。
其五,隐喻的力量。房间、窗户、位置、你我,使本来抽象艰涩的概念,如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等,变身为形形色色的“现象”,可以触摸,感受其冷热——想起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最后是“释义”。一切解释都已经过了解释,不存在未经解释的“纯事实”。一切解释,还要再经历解释。解释,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解释停止之时,也就是生命结束之日,或是行尸走肉。个人如此,群体亦然。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