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马兹利士(Bruce Mazlish)在《第四间断:人机合作进化》(1993)中,将人与机器之间的差异性称作“第四间断”。

前三个间断分别是:地球中心论,地球与其他星球不一样。哥白尼的日心说弥合了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间断”;

第二个“间断”,人是天之骄子,与所有其他动物不一样。达尔文的进化论消除了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生理上的差异;

第三个“间断”是,即使人与动物在生理上相似,在心理上依然与动物具有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弗洛伊德的理论使人不再作为理性的存在而与其他非理性的存在相区分,连接点就是哺乳动物的知行系统(参见你我他,在“知行系统”的哪一个台阶?)。

而图灵提出的机器思维的思想及其引发的人工智能革命,意味着人与机器间的第四间断也可能会消失。

需要看到,“第四间断”既与前三次间断有延续的关系,又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

1.延续

前三次间断,先是人自以为,而后是认清了事实。

日心说,从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滚向x;达尔文与弗洛伊德,让人类由自以为天之骄子,跌落到猿的身边。在这一点,第四间断是前三次的延续,从自以为是机器的主人,到“主人翁感”的陨落。

2.区别

其一,前三次是对既成事实的理解发生变化,事实本身(基本上)不再变化。第四次所涉及的对象——机器(广义)本身一直在变化之中。

其二,前三次的变化主要限于认识范畴,第四次不仅在认识范畴,而且在实践领域。“间断”的显现与弥合既是人类知与行的结果,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类,不仅影响人类之思,而且影响人类的所有行为和行动。

其三,前三次间断之弥合,虽在当时惊天动地,但基本上一旦扭转,一劳永逸。认识上接受了,也就心安心静心平了。第四次间断之弥合则是一个过程,刚刚开始。人类不得不接受不断改变的现实。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机器低下,人不得不俯就而成为了机器。然而,当机器步步提升,离人越来越近,乃至机器是人,人又为何?

第四次间断之弥合,人机共处的窗口期为时不长。一方面,人以其所作所为正在大力推动机器继续前行,然而自己却相对停滞;另一方面,机器本身正在获得越来越多自己前行的能力,从人机回圈到“机机回圈”。

第四次间断在得到弥合之初,第五间断,一个新的间断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机,将一骑绝尘,弃人而去。

人类,或许只有少数人跟得上这一进程。

话题:



0

推荐

吕乃基

吕乃基

171篇文章 287天前更新

关注全球化、社会转型、科技与文化、知识论、科技及其前沿、产业化、认知科学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