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趣文(Dan Gilbert,人为什么快乐https://mp.weixin.qq.com/s/RzcQ2bPSmOKJ3znLY3Rn_w),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人为什么快乐”。要点是:

心理防御系统在无需选择时最有效(也就是“快乐”)。人会自我开导,以满于现状,甚至产生快乐来接受不可改变的现状。自由选择、决断力和改变决定的能力是人为制造的快乐的敌人。选择是一种折磨。有选择权会想要更多,妨碍心理防御系统去制造快乐。如果向某人提供了选择空间,他/她反而会不那么喜欢已经选择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1.

这倒是为中国某些成语,如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等的贬义,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反过来说,只要不让人见到“异”和“新”,让其处于封闭状态,坐井观天,那么他/她就不会“思迁”,而是“喜旧而不移”。由此还可以联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了,也就没有了痛苦。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底层无从选择,低层也很少选择余地,主要是属于生理需求的刚需;到中层、高层就会生发出形形色色的需求。真应了这么一句话:饿着肚子,只有一个烦恼,填饱肚子,便有无数烦恼。

由此可见,让人止步于生理需求,也就是让“心理防御系统去制造快乐”,是为你好,反之,则是自寻烦恼。

2.

选择,关系到自由度,是人生的维度增加。在法律范围内,个人的自由度增加即意味着社会进步。在此意义上,不确定性就是人存在的条件。反过来,由多重选择到单一或不许选择,实质上是降维。

降维,真的是快乐吗?看看动物园里的动物吧。

还要考虑到另一面。同样是心理学测试发现,提供给人的最佳选择区间是3-6项,再多选项,会增加心理负担,以及做出错误选择,过犹不及。如果选项走向极端,会是烦恼无穷,乃至做出“逃避自由”的选择。

3.

人生,不能只有快乐。人生,游走于快乐与痛苦之间。

更高的境界是,自主选择并承担后果。一旦成功,将感受更大的快乐,而失败则是迈向下一步成功的驿站。

愿意接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式的快乐吗?

话题:



0

推荐

吕乃基

吕乃基

171篇文章 287天前更新

关注全球化、社会转型、科技与文化、知识论、科技及其前沿、产业化、认知科学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