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表面”,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几乎相反的褒贬之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表面一词主要是贬义,如表面上、表面文章,要求表里如一,如此等等。

不过在自然科学,表面,无褒贬之意,对“表面”的研究如火如荼,有表面化学、表面物理、表面物理化学,甚至表面生物学,由此得到的成果也在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

若是把自然科学中的“表面”概念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倒是会引发有趣的联想。

先从空间上看。在自然科学中,在目前的条件下,表面做到极端,大概就是纳米材料了。正因为其浑身上下全都是表面,甚至没有与表面相对应的“内部”,于是拥有了与一般材料不一样的性质。

在主张集体本位的地区,绝大部分个人是“内部原子”,基本上不显示自己,也不参加任何“反应”。除了皇帝和少数几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余者只是芸芸众生,或者说,其性格被“收敛”、吸附和“凝聚”到一个奇里斯玛。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因而提倡中庸之道,整个社会均一对称,了无生机。

改革开放,尤其是转向市场经济,个人必然显山露水,如同纳米级的材料。每个个人在适宜的下跃迁到“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带着活生生的喜怒哀乐积极参与到社会之中。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整个社会因此变得多元、异质,以及充满活力。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充分条件,就是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安排有待完善。

微信群的一大价值在于,本来在“内部”的原子,一下子在形形色色相对陌生的微信群里成为“纳米”,成为“表面原子”。人们在群里袒露心声。在此意义上,表面是通往深刻之途。

在空间上看,表面的关键在于,让更多的个体开放而浸润于环境之中,因而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性能”和技艺,以及所有这些技艺之间彼此耦合。

“表面”一词还可以用于时间上。记得某次看陈安博士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被引进的那一刻人家尊敬你是个人才,可是,一旦实现了“关门打狗”,真的进来之后就由不得你了。

笔者以为,“那一刻”,就是时间上的“表面”。之前在原单位是“内部原子”,新单位关门打狗,也就成了“内部原子”。而在引进的那一刻,既非原单位,亦非新单位,此即“表面”。由此可见,表面,具有高的势能,具有多种演变的可能。

从时间上看,表面之意在于,个体及其所处环境的变迁。

由此来看,施一公由美国到中国,由清华而西湖大学,无论其本意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就在于一次次成为“表面原子”。“人挪活”。其实,古人也深谙其理。

显然,所有的“表面”因此而不稳定。材料也好,社会中的个人也好,不可能长期处于彻底的表面状态。所以,实际上不存在彻底的个人本位。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既不能维持如此高的势能,也不能承受如此之不确定。

3.

在表面与内部之间关系的解决之途,是“表面原子”之间,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自组织。

话题:



0

推荐

吕乃基

吕乃基

171篇文章 287天前更新

关注全球化、社会转型、科技与文化、知识论、科技及其前沿、产业化、认知科学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