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偶尔听闻“贝勃定律”,颇感兴趣。后来在网上查到较为完整的说明。笔者无意在人文领域深入探讨,而是试图揭示贝勃定律与误差理论的某种关系。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毛钱一分的晚报突然涨了5块钱,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万的房产也涨了5,甚至500,你都会觉得价钱根本没有变化。

有经验的谈判专家在谈判临近结束时才提出一些棘手的条件,而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感到“来之不易”,也就不怎么在意后来才知道的那些缺点了。

有些人总抱怨恋人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定律在作怪.在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对方给你的一点点关怀你都会觉得情深似海,而当你们相恋许多之后,与原来相同的那些关爱你也会觉得平淡如水。

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摊,却发现忘记带钱了。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女孩感激地说:我们又不认识,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面摊老板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你不是更应感激吗?

女孩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妈妈辛苦地养育我,我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快到家门时,她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妈妈看到女孩时,忙喊:饭都已经做好,快回去吃,菜都凉了!此时女孩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习以为常;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我们却感激不已。这便是贝勃定律在操作我们的感觉。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时他们少了一丝关爱,我们甚至会恶言相向。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因此,他们的一点点帮助,我们都感动不已。

  一个新人刚开始工作,在单位拼命表现,兢兢业业,然后慢慢熟悉环境后就松懈下来,周围人会觉得这个人矫情,前面的表现都是假的,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提出质疑;另外一个新人,开始就显得一无是处,懒散不守纪律,慢慢熟悉之后,懂得了单位的规矩。仅仅能做到按时上班,但大家立刻都会夸奖他进步,表现越来越好,觉得这个人要求上进,比前者好很多。其实,前者已经做的工作总量不知道比后者多了多少。

  俗话说,好人难做。你辛辛苦苦地耕耘,却因为做错一件事而把前面的功劳全部葬送;而坏人却可以因为做件普通的好事而受到称赞。从而,大家对事物的感觉也都产生错觉,似乎后者的真小人比前者伪君子更值得信任。其实这些都是贝勃定律在操控你的感觉而已。

  所以,变了的不是事实,而只是你的感受变了。

  我们的感觉很敏感,但也有惰性;它会蒙骗我们的眼睛,也会加重我们的感受而迷失理性.所以,不能太自以为是,我们应带着谦卑的心对待万物众生,才可以少犯错误,积累智慧。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作为人文文化的贝勃定律与科学中的误差理论二者间存在某种联系。

先把感受着外界事物的人看作科学测量中的仪表。人,在“测量”着周围的一切,从晚报的涨价,到母亲的爱。

这里就涉及到仪表的测量范围。

在收了重礼之后,对小礼品就没有感觉。犯罪也是如此。所谓“杀一人是死,杀一百人也是死”,后者实际上超出仪表的范围。人类社会中的测量,与科学中的测量有着共同的误差问题。类似的说法还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这是相似之处。

重要的是揭示人与仪表的区别。

其一,“测量范围”随时间的变化。仪表不知疲劳,只要没有损坏,就始终如一,图林对人脑与电脑的区别也说明这一点。但人会疲劳,如电影《手机》中的所谓“审美疲劳”。女孩沐浴于母亲的爱抚之中,对“爱”的感受下降。“疲劳”和对母爱的迟钝,可以理解为在同一刺激下,“仪表”的测量值不断增加,因而误差的绝对值也在增加。所谓“好人难做”,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某天即使不做坏事,停下做好事,也会遭到白眼。图灵测试的背后,亦可见贝勃定律的身影。

于是,在误差的相对值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为了继续有所感受,只能是绝对值增加。母亲只能以更大的爱方能对女儿有所刺激。“久别胜新婚”,就是暂时切断时间的延续,让测量范围降下来。

对于爱是如此,对于“恨”亦然。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人若长期处于被劫持的状态下,“恨”的测量范围逐步增加,最终是恨不起来,乃至化恨为爱。肖洛霍夫的《第41》深刻揭示了人性在这一方面的“软肋”。

“归零”,地震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震回到启蒙运动所论述的“自然状态”,让人们体验原初状态下的感受,就是相对于将仪表“归零”。

类似地,人的感觉也有“遗忘”功能。由裸体刚穿上衣服时,皮肤的感觉敏锐真切,然后渐渐淡忘,“没感觉”。试想,如果皮肤始终对衣服保持敏感,大脑不断接受同一信息,一来加重其工作强度,二来难以接受新的信息。在此意义上,遗忘,或者说,人作为仪表,在同一刺激下测量范围的增加,是人的本能,是人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自我保护。

其二,人与仪表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所测量的来源。仪表只管测量,不问所测物理量的来源,例如是来自砝码还是西瓜;人,则对来自同一刺激源的刺激逐渐迟钝,对新的刺激源——即使是同一类刺激,譬如一碗面条——保持敏感。在上文中,女孩对母亲的爱迟钝,而对陌生人灵敏。举办假面舞会,例如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等都说明这一点:换一个人来刺激,哪怕只是戴上面具,便是新人。

设想,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若中途换另一个劫持者,被劫持者的憎恨与恐惧必然会上升到被劫持之初,也就是“仪表”恢复其灵敏度。

在此意义上,人的本能是“喜新厌旧”,“喜新”在这里的含义是敏感。世界各国的政党更迭尽管有种种原因,但喜新厌旧恐怕是其中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喜新厌旧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因此而得到发展。

以上分析的可以说是误差理论中的“原理误差”和“装置误差”。

其三,“环境误差”同样体现在人类社会中

所谓“幸福感”就与环境密切相关。以司空见惯的“排队”为例。排了一小时轮到自己时,回头一看,还有这么多人,甚至比刚来时还要多,顿感安适自在。然而若后面寥寥无几,甚至只有自己,顿感郁闷!误差,与边界条件有关,与初始条件有关。

在古希腊的文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清晨小溪里的水是温和的,中午在市场热闹起来时,溪水就凉了,黄昏集市收摊时,溪水又变得温和起来。

由此看来,人所测量的是“反差”,并没有一个标准。条目中说到两个新人在单位中的表现给同事留下的印象,或者说仪表的测得值,就是反差。

此外,在测量中还有“使用误差”,在人类社会中也有其类似的事例。

最后,贝勃定律还有生理学的依据。实验发现,当分泌多巴胺的纹状体神经元一直受到相同程度的刺激(比如同样的工资,同一辆汽车,同一部电话或者同一个性伴侣),它们会逐渐倦怠以至于停止释放多巴胺。唯有增加刺激的剂量或改变刺激源,才能促使神经元再次释放这种珍贵的分子物质。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背后,竟然有多巴胺的身影!

了解自然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在多大程度,以及以何种方式在人与社会中起作用,从而由对人性的科学分析制定人类社会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规则,或许会让人有更多满足感,获得感。

 

话题:



0

推荐

吕乃基

吕乃基

171篇文章 287天前更新

关注全球化、社会转型、科技与文化、知识论、科技及其前沿、产业化、认知科学等

文章